这是我们讲述的第8个准买房故事。
这次主角是村花的家人。
在2009年,父母朋友找我们家借了15万,购入珠江新城保利心语。
这位叔叔去年卖出该套房产,家庭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而我的父母,以前觉得没必要买房,现在终于意识到,买房的重要性。
月均4千的早茶钱,以前不愿拿来供房
广州人有多爱喝早茶?
我的父母,早茶是他们必不可缺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每天上午,或自己、或和朋友家人,聚在茶楼中“叹早茶”。
这笔早茶钱,占据了我家月支出的20%左右。
依赖近年猎德拆迁旧改,家里通过收租确实有一笔小小的存款,但距离大家想象的千万身家还是有距离的(不然我也不会辛勤搬砖)。
刨去养老、弟弟老婆本,父母这次拿出70来万,作为买房首付。
他们是享受型人物,置业需求明确:
01
目的:养老
02
环境好
03
回珠江新城方便
村花凭借工作经验,提供了市面上几个符合条件的楼盘。
南沙靠近地铁站的楼盘,最小户型需要200万左右,刚好可以做3成首付;
而黄埔区预算只够入知识城北,周边环境比较一般;
花都区符合预算,又靠近花都湖的几个楼盘,往来珠江新城没有想象中方便;
虽说首付能交,但月供还是有点压力,他们不愿意降低早茶的质量。
“那买,还是不买?”他们又开始纠结了。
买房这个话题,在近10年,没少成为家庭会议议题。
其实在当年,他们几乎可以全款购入一套商品房,但由于不停地纠结,后来变成了首付,再到现在首付都勉强。
一次核酸,父母又掀起购房的念头
前段时间,新一波疫情的来袭,广州开始了全市核酸筛查。
跑了珠江新城周边好几个核酸点,都是弯弯绕绕的队伍,让下午还有任务的村花一家忍不住头疼。
”不如去南沙做个核酸?“
心动不如行动,我们很幸运赶上了18号线快线,25分钟就到达了横沥。
地铁口出来就是核酸点,暂时没有集中居住区的横沥岛,只有零星几人,一家人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检测过程。
即使是慢线,也仅用了37分钟就回到了珠城。
整个核酸过程,25+5+37=67分钟,比家楼下排队时间还要短。
“南沙不错。”新修宽阔的道路,清新的空气,老人家一下子就种草了这个区域,“很适合养老,要不买一套?”
不停徘徊,错过最好的购房时期
我第一次听到买房,是从文章开头来借钱的叔叔那里得知的,当时他们家过了好几年紧凑的生活。
当时父母不太理解,“明明有房,点解(为什么)要增加自己负担。”
第二次提起买房是2012年,那是我刚进入房地产媒体,见证着楼市的成长,积极向父母提起建议。
但作为传统本地老广,他们是拒绝的,房子对于他们来说,够住就行。
第三次有买房念头是在2015年,父母看到朋友买了萝岗的楼盘,虽说心动,但嫌弃楼盘偏远,担心涨不起来。
结果,这个区域从“1字头”涨到“4字头”只用了不到4年。
第四次提到买房,是2020年年初,刚好碰上一波小促销,但父母更倾向于稳健,把存款放进银行。
总结一下,他们想买房,但至今没买成的理由:
01
房子够住就行
02
房价会跌
03
害怕崩盘
END
作为房地产媒体人,深知现在已经不再是买房暴富的年代,更多是满足自身自住需求。
以往在跟家人讨论买房,会一直强调涨幅、潜力,而如今,买哪里,要看个人方便。
钱不够?那就先稳住,毕竟目前保住现金流最重要。
上一篇 没有了